大城市小城市,好学校差学校
有一天我忽然想到,这组对比有很多类似的地方。小的时候父母总希望我们到好学校去上学,毕竟好学校的资源,师资都是差学校无法比拟的。这个想法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,但多年以后回头再看。在出人才的比例上确实好学校比差学校占比大。但到我们每一个具体的人,就并不符合这个比例。而且大学毕业(包含大专)10年后,这个变化更大,更不再受学校背景的影响。有的学生一开始毕业的学校并不好,处处碰壁,但经过一段又一段努力,已经改变了社会对他的看法。如果他有所做为(某领域),通过他的经历,别人对他的评价自然高,收入自然不低。
工作阶段,也会面临这个决策。是呆在大城市还是小城市,对比几乎与当年学差学校的对比是一样的。大城市资源丰富,人才众多。小城市人口少,物质相对缺乏。从这些客观方面讲,选择几乎是一边倒。选好的,大的,多的。
但在我的学校教育阶段,我曾经很“任性“。我最终选择了我主观上认为好的,毕竟自己能学习得比较“舒服“才能让我更愉快、更持久的学习。一开始我也是选择好学校,谁不想在一个大的舞台表演呢,谁不想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有多优秀呢。但不管是学校还是社会,竞争都存在。竞争会影响人的心情,会让人感到舒服或难受。如果发现自己在这个大舞台和别人比起来,自己就是最差的,那还会舒服么。还能好好的干下去么?有的人会,有人会在台下刻苦训练,最后取得胜利。有的人不会,他会到一个小舞台,在这里获得荣誉,内心的舒服。其实他们都没错,只是做事的方式不一样,最终都是朝一个目标努力的。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好。
最近看《井冈山》,毛委员最终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。是他不喜欢城市么?不是,是他们当时的条件在大城市占不住脚,没办法。所以我们选择大城市还是小城市时,也是同样的道理。如果能在大城市为什么不在大城市。但如果条件不允许,在小城市过得更好,那为什么要在大城市。看自己的条件,选择合适的地方。当然如果后面自身的条件变了,地方也可跟着变。当全国都拥护共产党时,毛委员也没说还是只在农村干革命嘛。